大赛以提高规划科学性,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高质量发展,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空间,加强区域协同和城市群、都市圈发展,提升城市治理水平为目标,设置“面向生态文明的国土空间治理”和“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城市治理”两大主题。为方便参赛团队(或个人,以下简称参赛团队)构思参赛选题与专家评审,在两大主题下设置10个议题。请参赛选手或团队在大赛设置的两大主题的10个议题中选择1个参加大赛。
参赛团队还应在报名时添加1-3个技术类关键词,建议在竞赛说明给出的关键词库中选择,若无契合项也可自定技术类关键词。
1. 主题一:面向生态文明的国土空间治理
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信息化、智慧化手段在设计构建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方面有着巨大的应用空间。参赛团队应聚焦数字驱动国土空间格局构建这一主题,探索新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相关议题如下:
(1)城市群与都市圈协同发展:针对城市群与都市圈协同发展过程中的资源优化配置、绿色生态协同、产业能级跃迁、新旧动能转换、“三结构一网络”布局等关键问题,提出城市群与都市圈国土空间区域协同决策支持模型。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城市群与都市圈规划、城市网络与流动空间、区域产业协同与产业集群网络塑造、产业技术关联与创新网络、区域协同智慧治理等。
(2)国土用途管制与利用效率提升:基于国土空间多要素协同开发的思路,对国土空间利用效率、功能和品质提升关键问题进行定量分析、评价与模拟。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国土空间格局分析与协同优化、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陆海空间统筹、国土空间整治修复、耕地“三位一体”保护等。
(3)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面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的关键问题,针对新时期数字技术、互联网、大数据对乡村的渗透,研究指导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发展的定量决策支持模型。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城乡空间一体化重构、小城镇定位与发展战略、乡村振兴路径与模式、乡村风貌保护提升、互联网时代的电商村、“淘宝村”、“网红村”发展模式探索、乡村休闲旅游模式等。
(4)生态系统提升与绿色低碳发展:立足国土空间生命共同体视角,对国土空间治理中涉及的生态系统提升问题进行研究;基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其实施路径与相关问题进行定量化决策模型研究。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国土空间生态状况评估及资产价值评估、自然生态空间保育与生态功能提升、国土开发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碳达峰、碳中和”实施路径、国土空间固碳减排效能评价、生态基础设施等。
(5)城市化发展演化与空间发展治理策略:该议题为联通特别支持议题,报名该议题的参赛团队可申请获取连续多年的联通手机信令数据。城市的发展有其内在演化规律,其规划干预也应建立在正确认识并遵循演化规律的基础上。参赛团队可基于演化地理学相关理论方法,研究新发展格局背景下的空间演化规律,分析、评价城市的发展战略和治理策略,为城市的空间发展提供定量模型指导。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城市生长演化动力与城市发展变化机理、城市空间发展扩张模式与结构模拟、单中心/多中心城市结构演化及其机制、城市组团空间结构与关联网络演化、城市减量发展实施路径制定、新城新区规划实施路径、城市实体地域识别、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新技术影响下的新型空间形态的识别与量化分析等。
2. 主题二: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城市治理
伴随着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步伐,城市综合治理的重要性也逐渐提高。参赛团队需思考如何利用多种新技术手段加强和完善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体系。相关议题如下:
(6)城市体检与规划实施评估:创新城市体检、城市实时体检体系、规划实施评估方法,研究相关模型,探索大数据运用方法,查找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针对体检暴露出的运转无序、住房紧张、能源紧缺等城市病,开发模型进行诊断与诊治。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个性化城市体检与城市实时体检技术、城市空间监测、规划实施监督管控、职住体系再造等。
(7)安全韧性城市与基础设施配置:分析、评价城市在面对各类灾害事件等不确定因素的响应与适应能力,借助决策支持模型针对性地提出并分析提升城市安全韧性的相关策略。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城市风险评估;城市规划布局的安全韧性评价、预测和模拟;城市市政基础设施体系;城市承灾体、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分析;城市雨洪管理与海绵城市等。
(8)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提升与智慧化城市设计:针对城市环境品质低下、“千城一面”、历史文化保护不力等问题,面向城市更新、城市街道整治、公园城市建设、健康城市建设等行动,研究决策支持模型,识别短板问题,提出解决策略。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数字化城市设计、街道空间友好度提升、公园绿地游憩服务能力提升、绿色基础设施、城市休闲与旅游、居民健康生活方式引导、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的历史文脉保护、历史风貌景观格局构建等。
(9)城市行为空间与社区生活圈优化:针对城市公共服务缺失、公共服务效率低下,居民生活幸福感获得感减弱等问题,面向完整社区建设、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全龄友好城市建设等实践,研究基于城市行为空间的决策支持模型,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效能。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优化、全龄友好城市建设、社区生活圈的人群行为分析与设施布局指导、城市消费体系与商圈优化、线上线下结合背景下的数字生活圈构建等。
(10)智慧交通与交通引导发展:该议题为百度特别支持议题,报名该议题的参赛团队可申请获取百度地图慧眼城市通勤时耗、交通拥堵指数等交通大数据。交通运输对国民社会经济发展起到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支柱性作用,是区域发展的骨架,是城市运行的脉络。在“交通强国”建设背景下,参赛团队应围绕交通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互动机制,对交通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时空收敛效应、人财物要素流虹吸效应、空间关联体系重构效应、新能源背景下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布局等方向展开研究;围绕交通与城市内部空间组织乃至居民活动制约的影响关系,对交通拥堵与通勤时耗生成、道路拥堵风险与道路安全风险预测、交通与土地利用相互作用关系、综合公共交通体系优化、TOD发展策略、轨道微中心与站城一体建设等方向展开研究。
3. 技术类关键词库
参赛团队应通过1-3个关键词将参赛成果的研究方法、具体应用算法等技术特色简明扼要地展示出来。以下关键词供参考,若以下关键词中无契合项,参赛团队可自定技术类关键词。
城市系统仿真、时空行为分析、多层次回归、结构方程模型、离散选择模型、空间自相关、机器学习、神经网络、图论算法、社会网络分析、空间句法、可达性分析、物理环境模型、智能体模型、运筹模型、博弈模型、动力学演化模型……